黄帝简介,轩辕黄帝简介

 内涵001   2023-04-28 00:01:10   0 人阅读  0 条评论

黄帝,中国古代社会的神话人物,是中国民族的共同祖先之一。据传,他是黄帝部落首领,也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儒家思想家之一。传说黄帝创立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并编写了众多文化经典,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哲学、医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黄帝被视为圣人、先贤和神灵,享有崇高的崇拜地位。

一、都说炎黄子孙,那黄帝的妈妈又是谁呢?

优质答案1:

优质答案2:

父母少典(《史记·五帝本纪》、《国语·晋语四》)附宝(《帝王世纪》)兄弟炎帝(《国语·晋语四》)妻妾嫘祖(《史记·五帝本纪》、《帝王世纪》)女节(《帝王世纪》)彤鱼氏(《路史·黄帝纪》、《帝王世纪》,《汉书·古今人表》作“肜鱼氏”,《云笈七签·轩辕本纪》作“费修”)嫫母(《汉书·古今人表》、《路史·黄帝纪》、《帝王世纪》)子女玄嚣,己姓。(《史记·五帝本纪》、《国语·晋语四》)昌意(《史记·五帝本纪》、《帝王世纪》)青阳,姬姓。(《国语·晋语四》、《帝王世纪》)挥(《路史·黄帝纪》)夷鼓,己姓。(《国语·晋语四》、《汉书·古今人表》、《帝王世纪》,《路史·黄帝纪》作“夷彭”)苍林,姬姓。(《国语·晋语四》、《汉书·古今人表》、《路史·黄帝纪》)禺阳,任姓。(《路史·黄帝纪》)休(《路史·黄帝纪》)清(《路史·黄帝纪》)苗龙(《山海经·大荒北经》)骆明(《山海经·海内经》)禺虢(《山海经·大荒东经》)

二、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皇帝出过家?

优质答案1:

佛是讲究一个缘份的。

在中国古代帝王中,不少人与佛结缘了。今天,就谈谈这些出家皇帝。

 

1、汉明帝刘庄:最早引入佛教的皇帝

刘庄(公元28-75年)是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30岁时以皇太子身份嗣大位,史称汉明帝。《后汉书·明帝纪》称:“帝生而丰下,十岁能通《春秋》,光武奇之”。这位少年聪慧的皇帝对佛教传入中国贡献很大,似乎可以称其为中国信佛第一人。

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七》(卷第四十五)记载,“初,帝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因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书及沙门以来。其书大抵以虚无为宗,贵慈悲不杀;以为人死,精神不灭,随复受形;生时所行善恶,皆有报应,故所贵修练精神,以至为佛;善为宏阔胜大之言以劝诱愚俗。精于其道者,号曰沙门。于是中国始传其术,图其形像,而王公贵人,独楚王英最先好之。”

永平十年(公元67年),刘庄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遂有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院,“白马寺”。刘庄这段求佛故事,史称“永平求法”。

 

2、梁武帝萧衍

萧衍(公元464年-549年),享年86岁,史称梁武帝。 唐代诗人杜牧《江南春》一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么多寺庙就是萧衍的功劳和善举。

萧衍是兰陵人(今常州),“生而有奇异,两胯骈骨,顶上隆起.有文在右手,曰‘武’。”萧衍称帝前本信道教,当了皇帝后,于天监三年(公元504年)开始改信佛。萧衍曾四次舍身佛寺。从第二次开始,他脱下龙袍,穿上僧服,还真的当起了和尚。后由大臣用钱将其赎出,这才肯回到皇宫,时人称之为“菩萨皇帝”。

《梁书·武帝》(本纪第三)记载,萧衍“兼笃信正法,尤长释典,制《涅盘》、《大品》、《净名》、《三慧》诸经义记,复数覃潘。听览余闻煳于重云殿及同泰寺讲说,名僧硕学,四部听众,常万余人。”梁衍确是历史上很博学皇帝,用今年的流行语来说是“太有才了”,“四书”、“五经”无所不通。佛学造诣尤深。操政之余亲自动手编辑佛学讲义。

3、隋文帝杨坚

中国佛教的鼎盛时间在隋唐。

杨坚(公元541-604年), 《隋书·高祖》(帝纪第一)记载“皇妣吕氏,以大统七年六月癸丑夜生高祖于冯翊般若寺,紫气充庭。”杨坚出生时寺院里出现紫气。因为出生怪奇,有一外来尼姑对杨坚母亲吕氏说,这个小孩子不一般,不能放在寻常世俗之地抚养,将杨坚抱走了,尼姑自己带。

据说,杨坚一直长到十三岁时才回到自己父母身边。后来,杨坚当了皇帝,便大力宣扬佛法,广建寺庙。

 

4、女皇武则天

《旧唐书》是这样介绍武氏当尼姑这段历史的:“初,则天年十四时,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及太宗崩,遂为尼,居感业寺。大帝于寺见之,复召人宫,拜昭仪。”

 

5、唐宣宗李忱

《旧唐书·宣宗》(本纪十八下)详细录下了李忱复兴佛教的事情:“五月,左右街功德使奏:‘准今月五日赦书节文,上都两街旧留四寺外,更添置八所。两所依旧名兴唐寺、保寿寺。六所请改旧名,宝应寺改为资圣寺,青龙寺改为护国寺。菩提寺改为保唐寺,清禅寺改为安国寺,法云寺改为唐安寺,崇敬尼寺改为唐昌寺。右街添置八所,西明寺政为福寿寺,庄严寺改为圣寿寺,旧留寺。二所旧名,千福寺改为兴福寺,化度寺改崇福寺,永泰寺改为万寿寺,温国寺改为崇圣寺,经行寺改为龙兴寺,奉恩寺改为兴福寺。’敕旨依奏。”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李忱是把复兴佛教当作国家大事来办的,连正史上都不厌其烦,记载得如此详细。

 

6、大理国出家皇帝。

段素隆1023-1026禅位为僧;段素真1027-1041禅位为僧;段思廉1045-1075禅位为僧;段寿辉1080-1081禅位为僧;段正淳1096-1108禅位为僧;段正严(段和誉)(段誉) 1108-1147   诸子争位,避位为僧;段正兴(段易长)(段义长)1147-1171禅位为僧;段智祥1205-1238  禅位为僧。

 

7、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公元1328-1398年),出家时朱元璋只有17岁,“至正四年,早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风阳陵也。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

 

8、明恭闵帝朱允炆

对于朱允炆出家一说,《明史》中并未下定论,表述为,“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但在接下来称,“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民间传说,当朱棣的大军攻入内城时,朱允炆派人取出藏在奉先殿的铁匣子,这是朱元璋生前给他准备的,让孙子在危急时刻打开。朱允炆打开一看,心里什么都明白了:里边有三张度牒,三件僧衣、一把剃头刀、金十锭、遗书一封。书中嘱让他从位于太平门的鬼门出城,其他人则从水关御沟走。朱允炆出了鬼门后,见早有一和尚在等他。





黄帝简介,轩辕黄帝简介-第1张图片-东江百科

优质答案2:

经常看历史剧的人都知道清朝的顺治皇帝突然出家去当了和尚。那历史上除了顺治还有哪些出家的皇帝?当然有:

例如,东汉时期的第二位皇帝汉明帝刘庄,他的一生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就,那就是将佛教引入中国。刘庄在少年的时候就聪慧过人,展现了异于常人的智慧。将佛教引入中国之后,刘庄还做了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修建了在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佛庙,白马寺。这是因为对国家治理有方的皇帝,在他的一生当中也做出了许多卓越的成,就让百姓们能够安居乐业,并且惩治了贪官污吏。

另一位就是南朝梁武帝萧衍,在统治的初期,他能够很好的治理国家,根据所出现的问题制定一定的政策方针。但是在晚年的时期就开始沉迷于佛教无法自拔,这时候就对朝堂上的政史有所懈怠,曾经还两次舍身入寺。因此在后期也是一位不爱江山美人爱佛祖的皇帝。

后来北宋时期,南边的大理国也信奉佛教,前后有十多位皇帝出家。不过,这些都是自愿的,最厉害的还是明太祖朱元璋,农民出身,因生活所迫才出家,后来才投靠郭子兴,参加义军,逐渐攀升,当了皇帝。

朱元璋之孙建文帝出家的故事还是扑朔迷离的,朱元璋驾崩一年后朱棣带兵造反,而真正的皇帝建文帝还没坐稳就被自己的叔叔给打了下去,被迫当时逃出宫去,当时朱元璋在死后留了一个箱子,说有大难才能打开,建文帝打开后里面有袈裟、剃刀、鞋帽、度牒、白银。还留了如何出来皇宫的 *** 。

武则天削发为尼算一个吧?





黄帝简介,轩辕黄帝简介-第2张图片-东江百科

三、《史记》开篇说黄帝姓公孙、名轩辕,但是为什么又有一种传统说法说黄帝姓姬,名轩辕?

优质答案1:

黄帝姓“姬”还是姓“公孙”,这个问题我个人以为应该是姓“姬”。查了197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历史分册》,里面介绍古史传说中的人物“黄帝”这一条目,只提到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没有提到关于黄帝是否姓“公孙”。

吕思勉的《先秦史》讲到五帝事迹、炎黄之争时引用了《国语》、《贾子》(西汉贾谊政论文集)等,都提到黄帝和炎帝出于同一氏族,或说是兄弟。《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是关于黄帝姓姬、炎帝姓姜的解释。

古史学家徐旭生的书《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里有讲到华夏集团的部分。这里特意对于《国语*晋语》里那一段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和炎帝说了一些见解。氏族是当时的社会单位,而氏族的名字和个人的名字在现在常被混淆。如果一个氏族中有一个人特别烜赫,他死后很可能他的名字就成为氏族的名字。晋代郭璞说“诸言生者,多谓其苗裔,未必是亲所产。”唐代司马贞认为“少典之子”中这个“少典”是国号,不是人名。

少典氏与有蟜氏通婚,然后又繁衍出以黄帝为代表的姬姓氏族和以炎帝为代表的姜姓氏族。三国谯周说少典是有熊国国君;西晋皇甫谧说有熊国在河南新郑。而姬姓的周弃却住在邰。作为姬姓始祖的黄帝陵墓传说在桥山,这个“桥山”为被认为在汉代的阳周县,“阳周”在现在陕北子长县境内。按徐旭生总结综括姬姓发祥于陕西的黄土高原,然后顺着黄河两岸散布于中国北方以及中部地区。

总结一下:黄帝一族出于少典氏和有蟜氏,发祥于姬水而另立一氏族,所以以“姬”作为这个新氏族的姓表示这是一个血缘集团。姬姓的产生和演变发展可以作为黄帝姓姬的佐证。

至于为什么司马迁说黄帝姓公孙,其实在《五帝本纪》里他又说过:“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就是说从黄帝到舜和禹都是同姓,但立了不同的国号,以彰显各自光明的德业。

南宋的《路史》说“神农同母弟勖,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后以公孙为姓。轩辕帝初名公孙,后改姬。”其实也就是说,“公孙”这个姓,意思就是公之子孙。春秋时期也有不少王孙氏、公孙氏,这是取自于自己的先代某个祖宗,为了突出自己血统的意思。而上古时期还不知道有没有“公”这种称呼,说少典为公,其后裔黄帝就取“公孙”为姓,有点不太可能。

优质答案2:

黄帝就复姓轩辕,如果姓姬,那是周人的附会。

四、炎帝究竟是哪儿人?

优质答案1:

谢邀。

广义上炎帝是一个氏族部落,存在了若干世纪。

据传,在距今5600多年前,炎帝生活于姜水之滨,在今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神农乡,炎帝氏族大约在此生活有一、二代人,此为宝鸡炎帝陵。随着岁月流逝、部落迁徙,山西省高平市故关村、河南省商丘市的朱襄陆续有了炎帝氏族生活的传说,故此二地后世也有了高平炎帝陵、商丘朱襄陵。此三为黄河流域炎帝三陵。

长江流域有一处,即湖南省炎陵县炎帝陵。据《帝王世纪》等史书记载,炎帝为民治病,采药来到湖南,日遇七十毒而不辍,最终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就是今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从汉代开始,人们就在这里奉祀炎帝,建造了炎帝庙。

炎帝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人,是所有炎黄子孙的人文始祖。不论他生、兴于何时;亡、陵于何处,我们华夏儿女都理应膜拜在心、祭祀不绝。

优质答案2:

炎帝生于宝鸡濛峪沟,长于姜水即清姜河之滨的姜城堡舅家,活动于秦岭脚下的神农镇,殁后葬于常羊山。

优质答案3:

炎帝故里有五处地方,陕西宝鸡、湖北随州、湖南炎陵县以及会同县、山西高平,其中,由于炎帝种植五谷,五谷里面有水稻,野生的水稻适合南方生长,而不适合北方生长,所以,陕西宝鸡和山西高平都是后来从别处搬过来的。

炎帝是一个部落 传有八世,最后一任炎帝死在湖南,湖南的炎帝陵是大家公认的,就不必说了。湖南那一带属于苗族人的地方,所以,会同县的炎帝也可以排除。

剩下的也就只有随州了,随州能够发现所有的野生五谷,以及神农本草经所记载的药物,考古又发现先很多旧石器遗址,新石器遗址,随便一处就能完爆其他地方。

五、开国皇帝的号是怎么起的?有什么样的说法?

优质答案1:

其实对于古代的开国皇帝来说,为自己创立下的国家取名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国号只有一个字,但是往后的千百年都会叫这一个字。但是细数所有朝代名字和皇帝的名字我们发现,其实几乎没有皇帝会将自己的姓作为朝代的国号,除了陈朝陈霸先之外,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了,这是为什么?取国号名字有什么讲究吗?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变更频繁。中国古代讲究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各个朝代国号的命名是非常将就的,不是随便起个名字就可以了,更极少有开国皇帝图省事、光宗耀祖,用自己的姓作为国号的。国号命名讲究正统性和继承的合法性,从各个方面包装自己,必然要追溯一定的历史渊源。

夏: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商: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羊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汉:高祖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后来才有了楚汉争霸,故称汉王,称帝后称汉。汉朝因强盛且统治长久,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了今天的汉族、汉字、 *** 、汉家、汉邦等文化概念。

魏:曹操于216年被封为魏王。曹 *** 后,曹丕即魏王位,不久即称帝,建立魏国(史称曹魏)。

唐:唐,原意是晋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南部地域。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被追封为“唐国公”, 其后,爵位传至李渊。李渊是隋朝时行宫居晋阳( 今山西太原)留守,以尊隋为名起兵,每战必克,直入长安,在隋恭帝杨侑禅让帝位后便以“唐”为国号。因国君姓李,故又称李唐,尊称为大唐。

隋:隋文帝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袭此封爵,即位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隋朝是五胡乱华后汉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宋:赵匡胤因其发迹在宋州,故国号曰“ 宋”,因皇室姓赵,故也称作赵宋,又因五德终始说,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尊称为大宋。

元:元朝由忽必烈于1271年建立。其前身是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国。元朝的正式国号叫大元,取自于《易经·乾篇》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这句话。

明: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国号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表示承袭自韩山童、韩林儿父子的“大小明王”之号,又称皇明。

清:满族开始取名为“金”,史称“后金”,后来为消除汉族的反抗意思,也是为了更好统治,才改名为“清”,同时表达出政治清明的向往,与明末做出不同成就。

陈霸先,以自己姓氏为国号的王朝缔造者

陈霸先(503年—559年),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今浙江长兴)长城下若里人,祖籍颍川(今河南禹州),汉太丘长陈寔之后,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557年—559年在位)。

陈霸先出身低微,受萧暎赏识,随任为广州府中直兵参军,不久出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通过平定“侯景之乱”,陈霸先渐渐控制了梁朝的政权。太平二年(557年)废梁敬帝,自立为帝,建立大陈,改元永定。掌权后平叛之战主要有三:平王僧辩余部之战、平萧勃之战、平王琳之战。

永定三年(559年),陈霸先驾崩,年五十七,在位三年。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万安陵。

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1. 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 谥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3. 尊号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4. 年号 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具体参见《中国古代帝王称号的演变》。

优质答案2:

国号绝不只是一个名字那么简单,它的主要功能是塑造古代王朝的正当性,让人们一看到这个国号,就觉得这个王朝建立是正当的,因此古代王朝国号怎么起,绝对是一门大学问。

元世祖忽必烈在建立元朝的时候,为了国号的问题,还专门下了一道诏书,说《周易》里面有四个字叫“大哉乾元”,以后我们的国号就叫“大元”了。

忽必烈他作为蒙古人,要在 *** 的土地上建立新王朝,《周易》是儒家的重要经典,用《周易》来起国号,就等于宣告蒙古人认同了 *** 的儒家文化,这有利于树立新王朝的正当性。

其实,国号的精彩之处还不止这些,它还暗含了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中国社会是怎样变迁的。

地域国号

从最常见古代王朝的国号都来自地名。比如关于商朝的国号,“商”原本是地名,商人的始祖曾经被封到“商”这个地方,后来他们建立国家以后,就把“商”作为国号。周朝的祖先曾经生活在陕西渭河流域的“周原”,在他们建立国家以后就把“周”作为国号。

不过,很多王朝的国号看似来源于地名,这个地名可不简单,它其实是开国之君从前朝那里获得的封号。比如隋朝的创立者杨坚,在称帝以前就继承了父亲杨忠的“随国公”爵位,所以称帝以后就把国号改为“隋”。

再比如唐朝的国号也来自封号,李渊在称帝以前,就曾经被隋朝封为“唐国公”。

宋朝的创立者赵匡胤虽然没有获得过封号,但他曾经在宋州这个地方担任节度使,所以他即位以后就把国号定为“宋”,从广义上来说也可以算作这一类。

汉朝的国号看上去来自封号,刘邦曾经被项羽封为“汉王”,其实刘邦曾经对这个封号很不满,毕竟代表着刘邦被项羽所封,并且刘邦在做汉王时大批手下逃跑,因此汉王刘邦的日子不好过。

再说汉中郡在当时比较偏僻西北,刘邦自己是楚国沛县人,刘邦觉得自己这是被流放了。张良安慰刘邦说“汉”这个封号不错啊!天上的银河被称为“天汉”,我们在地上的这个“汉”,和天上那个汉是彼此呼应的,我们打出“汉”这个旗号,一定可以得到上天的保佑。

所以汉朝的这个“汉”,表面上来自封号,其实也和含义有关。用封号做国号,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主流。

清朝国号的来历有点不清不楚,国外学者认为“大清”这两个字,原本是对满语的音译,满语的原意是“勇士”,大清国就是“勇士之国”。不过清朝选择用“大清”这两个字来翻译满语,看中的也是这两个字背后的美好含义。

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清”是三点水旁,代表水,而“明”代表火,水能克火,所以把国号定为“大清”,将来一定能战胜大明。

古代中国王朝的国号有的来自地名或封号,有的故意使用和以前某个王朝相同的国号,有的来自谶语,还有的来自含义,可以看出历代王朝的开国之君们,在国号的问题上煞费苦心,无非是为了给新王朝树立正当性。

本文地址:https://www.neihan001.com/zyfx/117464.html
版权声明:免责声明:本文来源网友投稿及网络整合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1765130767@qq.com.
  •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