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一种成语叫做“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经常做违法乱纪、不义之事,最终这些行为会导致他自身遭受到不可弥补的损失。这个主题在许多文艺作品中都被描绘出来,成为其中的主题之一。在不同的故事中,不同的主人公都因为“多行不义必自毙”而陷入危局,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一:多行不义必自毙主人公是谁人
多行不义必自毙指的是共叔段和武姜。多行不义必自毙是一句汉语诗词,释义为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出自《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的一句成语。扩展资料
共叔段(前754年―?),姬姓,名段(一说名叔段),春秋时期郑国人,郑武公少子,郑庄公同母弟,母武姜。郑庄公即位后,共叔段受封京城,故称京城大叔或太叔段。因郑庄公是难产而生,共叔段是顺产而生,所以其母武姜非常钟爱共叔段。共叔段后在武姜帮助下谋划作乱,郑庄公在共叔段未公开反叛之前,便得知其图谋,于是派兵攻打并击败共叔段,共叔段逃到共地,故称共叔段。共叔段最终死在他国。
武姜,生卒年不详,姜姓,名失考,申国国君之女,郑武公的夫人,郑庄公和共叔段的母亲。公元前761年,嫁于郑武公为妻,因郑武公谥号是武,故称武姜。武姜与郑武公生有二子:长子寤生、少子共叔段。因寤生是难产而生,共叔段是顺产而生,所以武姜不喜欢寤生,而宠爱共叔段。郑武公病重时,武姜曾请求将共叔段立为太子,但郑武公不同意。
二:多行不义必自毙主人公是谁的 答案
主要人物是共叔段。
春秋时,郑武公死,长子庄公继位。其弟共叔段图谋篡位,在封地内招兵买马,修整军备。郑大夫祭仲深表不安。谏庄公早除共叔段,以绝后患。庄公答曰:“‘多行不义必自毙’,汝可拭目以待。”不久,果如其言。共叔段狂妄自大,蚕食边邑,且欲攻郑都。庄公见时机成熟,便出兵攻共叔段,逐出郑国。
现今,人们常用“多行不义必自毙”,来以喻多作恶事者,必自速其亡。
三:多行不义必自毙说的谁
我国古代的好男儿最讲究的就是道义,仁义礼智信是为男子汉一生奉行的原则,而中国古代有这样一句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成语因何而来?到底是谁做了什么不义的事情以至于要遭到自取灭亡的报应呢?
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个成语的由来要追溯到我国春秋时期,当时郑武公死后,根据世袭制度,他的长子郑庄公继承大统,不过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对于自己哥哥继位十分不满,想要取而代之,有人劝谏郑庄公除掉共叔段以免夜长梦多,不过郑庄公顾及兄弟感情实难下手,只留下一句:多行不义必自毙。
共叔段此人狼子野心,为达目的不折手段,为了培养势力,他不断扩张城池,强迫百姓充军,在他自认为万无一失时,带领大军想要攻打郑都,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手下因为受不了他的残暴背叛了他,百姓因为他的不仁远离他,郑庄公见时候已到,便出兵攻打共叔段,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共叔段逐出了郑国,从此死活不知。
由此可见,仁义是每个人的立足之本,共叔段不顾手足情谊,想要谋朝篡位,是为不仁,残杀百姓,苛责下属,是为不义,如此不仁不义之徒,是不会受到百姓的拥戴的,以共叔段为例,多行不义必自毙现在广泛比喻那些坏事做绝的人,总有一天会自取灭亡,小编私下以为这句成语与不作死就不会死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这句话用在共叔段身上应验却不代表如今同样适用,现在不仁不义枉顾法条的人,如果不对其进行惩治,而是等待他自取灭亡,是很不现实的,共叔段最后之所以自食恶果,也是因为有郑庄公大军势力的存在,因此,如果遇到坏人对你行不仁不义之事,千万不要坐以待毙,而是要奋起反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版权声明:免责声明:本文来源网友投稿及网络整合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17651307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