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什么意思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意思翻译

 内涵001   2023-05-02 07:15:04   0 人阅读  0 条评论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其意思是喝了三杯酒,就有足够的勇气承诺要翻越五座高山,即使五座山倒塌也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豪放不羁的精神,也展示了诗人对生命的无畏态度。

一: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什么意思读音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的意思是:三杯热酒下肚,便慷概许诺,愿为知己两助擂刀,一诺重于泰山。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诗《侠客行》。

《侠客行》是李白借助乐府题材写出来的一首,然而古诗的四句开头,形象的刻画了侠客的兵刃装扮和坐骑刻画。那第二个也具体描绘了侠客的品格特征,他是一个武艺超凡和不要名利的一个人。第三个,

侠客行有四句被人们较好,就是以十步杀一人开头的。这四句里蕴含了洒脱和阔气以及杀气,这几句是让人毛骨悚然的,最终也是表达了快意江湖的意义。听说热衷于快意江湖,就连金庸也深有体会,因为,他写的小说灵感就来自于李白这首诗词,所以才有了之后的创作灵感。

扩展资料

前人曰:借他人故事,浇自己块垒。李白这首《侠客行》亦当如是。这首古风抒发了

李白《侠客行》一诗虽在礼赞侠客精神,但由于诗人就是尚任侠的,所以此诗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诗人的豪情壮志在诗中表现无遗。

名家点评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复斋漫录》云:太白《侠客行》云:“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元微之《侠客行》云:“侠客不怕死,怕死事不成,不肯藏姓名。”二公寓意不同。

李春祥《乐府诗鉴赏辞典》:诗文采用叙事体,但大开大合,收转自然,中间偶见议论之句,亦如画龙点睛,使人对全诗主旨更加了然。

参考资料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的意思是:三杯热酒下肚,便慷概许诺,愿为知己两助擂刀,一诺重于泰山。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诗《侠客行》。

全文: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译文:

燕赵的侠士,头上系着侠士的武缨,腰佩吴越闪亮的弯刀。

骑着银鞍白马,在大街上驰骋就像天上的流星一样。

他们的武艺盖世,十步可斩杀一人,干里之行,无人可挡。

他们为人仗义行侠,事成之后,连个姓名也不肯留下。

想当年,侯嬴、朱亥与信陵君结交,与之脱剑横膝,交相欢饮。

三杯热酒下肚,便慷概许诺,愿为知己两助擂刀,一诺重于泰山。

眼花耳热之后,胸中之意气,感动苍天,可贯长虹。

朱亥为信陵君救赵,挥起了金椎,使赵都邯郸上下,都为之震惊。

二位壮士的豪举,千秋之后仍然在大梁城传为美谈。

他们纵然死去而侠骨犹香,不愧为是盖世之英豪。

要做人就要像他们这样的侠士一样,传名百代,为人称颂。

谁愿像扬雄那样的儒生,白首著书,老死窗下呢?

作品鉴赏:

这首古风抒发了

在渲染侠客精神后,“闲过”两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将侠客与战国时期信陵君这样的“明主”联系起来。李白正是想结识像信陵君这样的明主以成就自己“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的政治抱负。

接着十句写信陵君救赵用两位侠客的故事。写信陵君款待侯嬴和朱亥,两位侠客为信陵君的大义和感情所感动,意气慷慨激昂如白虹贯日,许下比五岳还重的诺言。赞扬朱亥挥锤击杀晋鄙而震惊赵国,虽然侯嬴和朱亥都死去,但在魏都留下盛大声名,侠骨传香,不愧为当世英雄。

诗人不仅在热烈地颂唱侯嬴和朱亥“二壮士”,同时也对校书天禄阁草《太玄经》的扬雄辈,无情地加以蔑视:“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末二句以扬雄反衬侠客精神的崇高和伟大。李白《侠客行》一诗虽在礼赞侠客精神,但由于诗人就是尚任侠的,所以此诗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诗人的豪情壮志在诗中表现无遗。

拓展资料: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二: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就算我死了,我的任侠之气,之风骨,也香泽后世,不输于世上的英雄豪杰。

出自侠客行

唐 · 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三: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意思翻译

晚唐温庭筠是与李商隐齐名的大诗人,世称“温李”。同时,他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专业词作家,“花间词”鼻祖。“花间词”主要是写男女情爱,词风婉约细腻,和豪放完全不沾边。

然而谁也想不到,身为“花间词”鼻祖的温庭筠,也写过和李白《侠客行》同名的诗歌,并且诗中描写的场景和前者还有几分相似,短短30字便具有了李白《侠客行》之神韵。

李白的《侠客行》因为金庸武侠小说的影响力,在当代广为人知。而温庭筠的《侠客行》的名气,在当代不如前者响亮,但是却得到清代文人纪晓岚、沈德潜的交相称赞。

纪晓岚认为温诗“节短而意阔”,沈德潜认为温诗“独见警绝”。那么,温庭钧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位“花间教主”的《侠客行》吧。

一、《侠客行》温庭筠

《侠客行》——唐·温庭钧

欲出鸿都门,阴云蔽城阙。

宝剑黯如水,微红湿馀血。

白马夜频惊,三更霸陵雪。

白话翻译:

侠客手中提着宝剑,骑着白马,离开了宫门。宫殿外,城墙上空阴云密布。侠客手中的剑通身黯黑,光华似水,剑刃上还带着血。

受到了惊吓的白马,一路之上都在狂奔着,并且频频发出嘶鸣声。三更时分,侠客抵达了霸陵。此时,天空中降下了一场大雪。

温庭筠的这首《侠客行》,并没有完整描述出侠客行动的全部过程。他只是截取了侠客行动事毕之后,转身离开时的片段。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什么意思?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意思翻译-第1张图片-东江百科

诗歌着重渲染了当时的环境氛围,在东汉都城洛阳的鸿都门内,事发那天的晚上,空中阴云密布。而侠客手中的宝剑,泛起了如秋水一样的华光。

宝剑的剑身,色黯如水。这里的“黯”,不是说剑体已经生锈,或者是没有光泽了,而是说剑身通体黯黑,就像是秋天的水一样。

从诗歌对剑身颜色的描述,读者就可以轻松感受到,侠客带的这把剑,是像太阿、龙泉一样的名剑,而且剑身上还残存着敌人的余血。

当读者看到这些细节时,就会对侠客之前做了什么了然于胸。杀死敌人或者是仇人后,侠客从洛阳的宫门,连夜骑着白马,跑到了埋葬汉文帝的霸陵。

汉文帝是西汉贤明的君主象征,侠客此时来到汉文帝的霸陵前,仿佛就是在暗示,他刚刚在洛阳城里杀死的人,很可能是一名东汉的赃官。

侠客的行动既是在为个人复仇,同时也是在为国家除害。所以他才会在自己行动结束后,连夜跑到汉文帝的霸陵前去向汉文帝汇报这个好消息。

因为祸害国家的人已经死了,天下又有救了。侠客的行为可谓是感天动地,所以三更时分的霸陵,下起了一场漫天大雪,象征着一段沉冤得到了昭雪。

中国古代的文论认为:诗词贵在“隐秀”。对于有些东西,不必说得太具体、太详细。把意象潜藏诗歌当中,用“警策”的佳句,启发不同读者的想象。

让一千个人,读出一千个侠客,这就是中国古诗真正的魅力。在温庭筠的这首诗里面,诗歌的意向主要集中在于侠客手中的宝剑、鸿都门和霸陵三处。

侠客手中的剑是“黯如水”的,它是一柄什么样的剑?

那么,持有这把剑的人又是什么人呢?他很可能就是一位春秋义士一样的高人。于是他痛下杀手,可能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朋友仗义出头。

“鸿都门”的意象,代表的是东汉皇城。侠客在杀人后出逃的路线,是由它作为起点。而终点的霸陵,则是西汉文帝的墓。于是,这个故事就变得很有意思了。

侠客为何要杀东汉皇宫里的人,然后再跑到皇帝的祖先坟前祭奠呢?显然,他杀的不是东汉的皇帝,而是一个祸国的奸臣。不然没道理杀害了汉文帝的后代,还到汉文帝坟头 *** 。

二、李、温《侠客行》风格漫淡

《侠客行》——唐·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对比两首诗歌可以发现,温庭筠这首《侠客行》,和李白《侠客行》开头部分非常相似。看起来它似乎是截取了李白诗中“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片段,然后对他进行了扩写。

除此以外,李白诗中的侠客是春秋战国时的义士,而温庭筠通过对宝剑“黯如水”的描写,来暗示读者,他笔下的侠客也是崇尚春秋高义的剑客。

另外,温庭筠通过简化过程描写,让笔下的侠客“瞬间”就从河南的洛阳,移动到了陕西的霸陵,也可以说是“千里不留行了”。

尽管李白和温庭筠二人笔下的侠客特征非常相似,但是他们借侠客行为传达出的思想,却是完全不同的。

李白的《侠客行》,突出的是一种豪侠“意气”。三杯酒一下肚,就要为人去拼命,他们是没有任何政治立场的。事成之后,他也只管去归隐,并不追求金钱利益。

温庭筠笔下的这位侠客,行事动机复杂得多,有许多种可能性。他有可能是替自己复仇,有可能是讲义气,为兄弟、知己复仇。同时,也有可能是为了国家除害。

温庭筠这首《侠客行》的意象丰富,即纪晓岚所谓的“节短而意阔”。用了很短的篇幅,写出了异常丰富的内容。

仿佛是西方小说理论中提到的那种短篇小说写法:故事从中间开始。截取了一个侠客的生活片段,通过一个断面传达一种思想。

而李白《侠客行》的故事则更加完整,有时间、地点、人物,有故事发生的完整经过,当中还包含了一些历史典故。

两者相较,温庭筠这一首比李白那一首在艺术上更成熟。但大家通常喜爱李白的作品,尤其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不过这句也不是李白原话,它出自《庄子·杂篇·说剑》当中。

结语

温庭筠这一首《侠客行》,很像李白的《侠客行》开头的缩写版。但是,也没有人可以肯定他当年是否就看过李白的这首诗。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原来是庄子的名句。所以很难说温庭筠这首诗的灵感,到底是

尽管温庭筠这首诗和李白的诗有相似的场景,但是温庭筠诗中的侠客的身份,显然比李诗中的侠客身份来得更加多元化。

同时,温庭筠通过刻意模糊故事的背景和细节,让自己笔下的侠客就变得既有可能是李白笔下的朱亥、侯嬴,也有可能是刺秦的荆轲,或者是一位忠良之后等等。

清代的沈德潜认为温庭筠这首诗中“独见警绝”,即是因为他选择把诗歌中的侠客,理解成为国家和老百姓除害的英雄。

沈德潜认为,温庭筠想要通过这首诗来警策世人,假如有人作奸犯科,那么自然会有侠客夜闯“鸿都门”,取其项上的人头。

本文地址:https://www.neihan001.com/zyfx/120685.html
版权声明:免责声明:本文来源网友投稿及网络整合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1765130767@qq.com.
  •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