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十二号去哪个星球 神州12号去了哪个星球

 内涵001   2023-05-01 06:10:03   0 人阅读  0 条评论

神州十二号是中国第五次载人航天任务,“去哪个星球”这个问题一直是备受广大科技爱好者关注的话题。目前,中国官方尚未公布神舟十二号的星球目的地。但在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后,我们可以想象,未来神州十二号将往何处飞行,将以怎样的方式拓展宇宙探索的新边界。

神州十二号去哪个星球?神州12号去了哪个星球-第1张图片-东江百科

一、神舟空间站在月球吗?

优质答案1:

神舟空间站不在月球。

中国空间站不在月球,中国空间站(天宫空间站,英文名称:Chinese Space Station )一般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中的一个空间站系统。预计在2022年前后建成。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450公里,倾角42~43度,设计寿命为10年,长期驻留3人,总重量60吨至180吨,以进行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17日15时5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7月4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进行中国空间站首次出舱活动。

优质答案2:

神舟空间站没有站在月球。我们的空间站是漂浮在距离地球四百米的高空当中

优质答案3:

不在月球哦,在太空漂浮

二、神舟十二号将发射到哪个星球?

优质答案1:

神十二宇宙飞船,是与中国空间站对接的,因此它是发射到地球近地轨道的宇宙飞船,运送3名宇航员去空间站。

神舟十二号,简称“神十二”,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十二艘飞船,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2021年4月,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船箭分批安全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6月报道,根据规划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3名航天员将成为“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住人员”,并在舱内驻留3个月,开展舱外维修维护、设备更换、科学应用载荷等一系列操作。6月15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正式发布。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15时54分,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按任务实施计划,3名航天员随后将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进入天和核心舱。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2021年7月,中国航天员首次实施空间出舱活动。

优质答案2:

神舟十二号发射到太空,让“天神”(航天员)长期驻留。期驻守太空,执行空间试验任务。2021年6月17日,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着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二号飞船,由“神箭”长征2F火箭顺利发射升空。6小时后,飞船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与已经在轨的天宫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对接,这也将创造我国载人航天历史上最快载人对接记录。

三、神舟十二号建造时的故事?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迈向新征程。

170秒回顾中国载人航天之路

169秒回顾中国载人航天之路

飞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及其背后传承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航天精神将激励人们战胜困难,战胜自我;走出困难,超越自我。

然而,在物质生活日大大提高的今天,人们容易产生享乐思想,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中小学生思维相对简单,辨别能力差,更容易受这些不良思想的影响。

在这种形势下,进行航天精神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继承和弘扬航天精神,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

一部航天发展史,

就是一部中华儿女的奋斗史

中国航天史发端于1956年2月,当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2个月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成立,统一领导了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

1970 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 号”成功升空;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2007年10月24日,中国首颗绕月轨道卫星嫦娥1号成功奔月;2011年9月29日,中国第一个轨道实验飞行器天宫1号发射升空……

按计划,中国今明两年将实施11次飞行任务,其中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发射,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2022年,中国将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落成国家太空实验室。

一部新中国的航空航天发展史,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自强不息的奋斗史,更是我们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奋斗史。

钱学森:中国人怎么不行啊?

20世纪50年代钱学森回国时,国家正为到底是先搞飞机还是先搞导弹而举棋不定,钱学森经过认真考察后表示,以当前的经济和国防基础,应该先进行导弹的研制。

而这也就有了后来钱学森面对陈赓大将的问话时,那句经典的回答:“中国人怎么不行啊?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

新中国成立初期,“两弹”的成功直接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充分彰显了钱学森作为一名具有战略眼光的科学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航天事业是一个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系统工程,需要多领域、多层级的有机融合与协同,形成综合集成创新体系。如何将成千上万人组织起来,在最短时间内以最低消耗获得可靠的产品,这需要一套科学的组织管理 *** 。

为此,钱学森提出了中国航天从创建之初一直沿用至今的系统工程管理 *** ,即一个总体部、两条指挥线的模式。钱学森的这一贡献,奠定了他作为我国航天事业创建与发展过程中科研与组织管理领军人物的关键地位。

吴伟仁:我希望全国青少年都能投入到这项伟大事业中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实施嫦娥四号任务时,面临一个难题:月球总是一面朝向地球,人类在地球上看到的永远是月球的正面,飞临月球背面的人类探测器将如何与地球保持通信?

团队用了近两年时间,解决了中继星通信的最佳空间点问题,卫星对于地球和月球保持相对静止的地月拉格朗日L2点被找到。

2018年5月21日,嫦娥四号任务“鹊桥”中继星发射升空,终结了月背通信“不在服务区”的历史。2019年1月11日,嫦娥四号圆满完成任务。至此,我国探月工程取得“五战五捷,连战连捷”。

曾经有人问吴伟仁:探索这个38万公里外的荒漠星球,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吴伟仁回答:激发我们的科学创新和探索精神。

他说,深空探测永无止境,既充满风险,也充满挑战和机遇,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我希望全国青少年都能投入到这项伟大事业中,去迎接挑战、开创未来。”

2

开展航天教育,这些学校这样做……

以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科技,是国家实力的重要体现,今后国家的发展将呈现几何级数增长,而未来几十年国家的实力将取决于今天孩子们受到什么样的科学教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小学:

多学科融合构建“星空”校本课程

学校地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院内,具有得天独厚的航空航天教育资源。在发展规划中,学校明确提出了“以航空航天教育为龙头,深入开展科技教育”的特色建设方向,因此,打造航空航天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是近年来一直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整合课程资源,形成“星空”课程体系

学校依托北航大学的资源优势,整合社区资源、家长资源、专家资源,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形成了航空航天教育“星空”课程体系。

“星空”课程体系涵盖三个方面:航空航天文化(学校环境、特色中队、班级建设)、航空航天课程(课堂教学、学科渗透、德育活动、兴趣小组、大中小联动、社会实践)、航空航天资源(实验室场馆、软硬件设施、校内外师资、院士、大学生)。

航天课程包罗万象,为改变当前学科之间割裂的弊端,学校开始尝试学科融合。国家课程中,通过学科融合,在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思品等国家课程中渗透航空航天教育;在地方课程中,把信息技术与模拟飞行整合,进行航空航天教育;在校本课程中,每周1节航模课,普及航空航天教育;同时,在航模课中,积极应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把相关学科知识融入到学校航空航天特色课程中。

2011年12月,北航附小开展了以“合作、融合、分层”为主题的第七届“秋实杯”课堂研讨教学活动,组织语文、 数学、科学、英语、思品和心理等学科的8位教师开展了“同伴教育”“养生厨房”“作文指导”“鸡兔同笼”四节融合课的展示,从此拉开学科融合探索的序幕。

学科融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通过学科融合,让教师在相互备课和共同上课中,相互学习,进行知识、能力、智慧、思维方式的互补和交融,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建构人生和生活的一个过程。

例如,语文教师大都感性,科学教师比较理性。在语文教师和科学教师共同开展学科融合时,语文教师感受到了科学的严谨与缜密,学到了不少科学研究的方式 *** 。

比如,“提出假设—收集证据—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研究过程、归纳总结的 *** 、类比的 *** 、统计的思想、统筹的 *** ,等等。在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时候,教师恰当地融入这些 *** ,会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呈现不同的面貌。

另一方面,以往的教研活动中,各学科教师沟通交流较少,甚至坐在一个办公室都不知道彼此的教学内容。学校通过研讨与实践,试图找到一种教师间开展合作教学的有效途径与方式。

学校每学期开学前都组织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一起进行学科融合交流,每个教师介绍自己本学期的教学主要内容,一起寻找学科的融合点,为新学期的学科融合提前做足功课。

以上做法,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的个人潜能,发挥每个教师的教育智慧与教学特长,同时可以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提高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提升教师的课程研究力,提升教师教育实践的能力,增强教师团队的合作能力。

闵行区第三中学:

开发特色课程,激活学校发展内力

闵行区第三中学,是闵行区一所具有近 50 年办学历史的大型普通完全中学。如何继承以往的优质办学经验,突破现有瓶颈,走出新的发展道路是学校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在广泛调研基础上,课程领导小组确立了“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拓宽师生发展渠道”的发展战略。利用课程建设,整合学校原有经验;利用课程建设,改变教师课程观和教学观;利用课程建设,给学生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学习经历;利用课程建设,活化学校部分机制;利用课程建设,让学校绽放出新的生命活力。

资源是课程发展的重要手段。学校所在的闵行区江川街道,周围有闵行开发区、紫竹科技园、航天城等。早在上世纪 60 年代,火箭总装厂和卫星研究所就在闵行诞生。经过研究分析,学校课程领导小组决定,整合航天科技资源,基于旧有基础和文化传统,打造“航天特色校本课程”。

以研究型课程为切入点,边开发边实践

根据航天科技的价值内涵及学生现有的课程经历,学校首先在一类课程——研究型课程内部进行整合建设,课程领导小组与研究型课程教研组合作开发课程。

基于学校既有的课题群,增加航天科技类课题群,从研究型课程的目标定位、课题群开发(航天科技类课题群与其他领域的课题群)、课程实施、组织保障等角度制定研究型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将其有效渗透到研究型课程的建设中。

在实践过程中,除培养学生的课题研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之外,探究本校学生对航天科技感兴趣的领域、认知水平等,边开发边实践,逐渐完善航天校本课程。

同时,学校还与相关单位联系,征集相关单位支持,建立航天教育基地。除了在图书馆和互联网上查找航天资料外,还与航天专家进行联系和沟通,组织学生对航天专家进行访问,收集了大量一手的航天资料。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编写,建立课程资源库。利用学校校园网建立专题网站,师生共同提供资源,实现课程资源共享。

整合资源,丰富课程形态

在利用航天资源开拓、提升研究型课程过程中,学校一方面注意课程资料的积累、实践效果的评估;另一方面,以课程为学生丰富学习生活为宗旨,不断创新课程形态。

如以“我为闵行航天出份力”为题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关心社会和国家,通过编航天宣传书、办航天宣传网站、拍航天宣传 DV、出航天宣传报纸和做航模等方式在校内外宣传我国的航天事业。

学生们把编写的宣传册印成书,并成功向周边学校推广100多本。学生自主编写资料,筹集经费,联系印刷,推销发行等。学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学校和社会资源,开展航天科技宣传,营造一种了解航天事业,共同参与“航天科技”建设的社会氛围。

学生自己还组织了“航天节,进社区”科技宣传活动,把视角引入了社区,区宇航协会、区教育局、区科协、区少科站、航天设备总厂等各方面的人员都来参加“航天节”。

航天节上有航天知识竞赛、航天漫画展、航天知识讲座和发射航天模型等,让学生多角度感受航天的魅力,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热情,为学生投身科学、献身科学奠定了良好思想基础。

相互渗透,渐成办学特色

对学校来说,课程建设是一个整体性事业,应在三类课程中都有所渗透、有所涉及。

学校利用前期的航天课程建设经验,对校本航天教育进行了整体规划,逐渐形成航天教育系列课程。

基础型课程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航天精神教育内容,由教研组落实各学科渗透航天科技教育的具体内容,要求任课教师将相关的航天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如语文学科利用阅读课对航天国防教育书籍阅读进行指导,美术课上对学生航天“创想画”进行开发和指导等。

研究型课程如上所述,通过项目实施,在实践中掌握研究 *** 。

拓展型课程重在学生自主选择,培养兴趣,成立了开展航天模型小组,航天科幻画创作小组,定期举办航天节,全校学生热情参与,开展航天模型表演,航天植物种植等各类评比竞赛和展示活动,航天节成为学生盼望的节日。

三类课程间的整合、教学与资源的整合、规划与评价的整合,多方面的整合形成的特色校本课程,由点到面,优化了学校课程建设质量、探索了校本课程建构路径,激活了学校发展的内动力。

四、神舟十五号去的哪里?

神舟十五号去天宫空间站

神舟十五号计划于 2022 年 11 月29日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并与天宫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对接,偕神舟十四号完成首次两艘神舟飞船同时停靠天宫空间站,两批六名航天员在轨轮换的任务

五、中国的神舟1号登上宇宙什么地方?

优质答案1:

中国的神舟一号在1999年发射成功,这是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飞船入轨后绕地球飞行历时一天的时间,神舟一号飞船成功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证明了中国的首次无人飞船实验取得了成功,这为以后杨利伟,神舟五号的上天发下的坚实基础和良好的条件。

优质答案2:

是宇宙中地球的卫星月球。

本文地址:https://www.neihan001.com/zyfx/120215.html
版权声明:免责声明:本文来源网友投稿及网络整合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1765130767@qq.com.
  •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