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音乐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歌词作为一种表达情感和态度的媒介,也日渐受到关注和重视。而在众多歌曲中,许多歌词却让人感到深思和共鸣,成为经典不朽的代表作品。那么,为何这些歌词会深入人心,为何少于150个汉字的歌词也能引起共鸣呢?
一:为何我歌词粤语
陈百强的《偏偏喜欢你》陈百强
偏偏喜欢你
愁绪挥不去 苦闷散不去
为何我心一片空虚
爱情已失去 一切都失去
满腔恨愁不可消除
为何你的嘴里 总是那一句
为何我的心不会死
明白到爱失去 一切都失去
我又为何偏偏喜欢你
爱已是负累 相爱似受罪
心底如今满苦泪
旧日情如醉 此刻怕再追
偏偏痴心想见你
为何我心分秒想着过去
为何你一点都不记起
情义已失去 恩爱都失去
我却为何偏偏喜欢你
二:为何我歌词宋岳庭
歌名:life is a struggle!
演唱:宋岳庭
作词:宋岳庭
作曲:宋岳庭
正当我睁开双眼 踏入这个世界
妈妈给我生命 现在让我自生自灭
这让我恐惧 在我的眼里每个人都戴着面具
回想过去 难道生命就是这样延续?
我抽烟抽得我的肺都黑了
就像整个社会被人心笼罩着 它也是黑的
我背着宿命的十字架
也渴望Power, money and respect
我想这大概就是human nature
佛家说 烦恼即是菩提 我暂且不提
我倒是希望能够回到母体
老妈对不起 我时常把你气得跺脚
你说你后悔当初没有把我堕掉
每当我放学回家 放下那沉重的背包
家里空无一人 只残留着你香水的味道
那时我知道 你那天晚上又要加班
我打开冰箱 拿出微波炉吃冰的晚餐
老爸在凌晨两点钟醉醺醺地回家
我从睡梦中醒来 只听到你们在吵架
我没有办法专心面对第二天的考试
老师他不喜欢我 我也不喜欢老师
我讨厌穿制服 我讨厌学校的制度
我讨厌训导主任的嘴脸 讨厌被束缚
That's true
很多人不屑我的态度 他们说我太cool
警察不爽我都曾将我逮捕
I don't give a FCK about 人家说什么
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但是他们算什么
没有谁有权利拿他的标准衡量我
主宰是我自己 随便人家如何想 我还是我
爱钱的女人只给凯子摸
不懂得用保险套的人别嫌孩子多
金钱力量虽大 却生不带来死不带走
紧握着双拳的人们何时能松开手?
**Life's a struggle 日子还要过
品尝喜怒哀乐之后 又是数不尽的troubles
Everyday 有多少问题要去面对
有多少夜 痛苦烦恼着你无法入睡…
**Life's a struggle 日子还要过
品尝喜怒哀乐之后 又是数不尽的troubles
Everyday 有多少问题要去面对
有多少夜 痛苦烦恼着你无法入睡…
法庭严肃的空气逼得我快不能呼吸
当时面临着终生监禁的我开始反省
铁栏杆之后又是个截然不同的景象
刑犯们眼神中看不到一点和平的气象
仅有一寸短的铅笔 写的是监狱风云
日记上描绘的不是美好的户外风景
自由在他们眼里才是憧憬
放一把自制武器在枕头旁 以防随时有人偷袭
有些人怀疑老婆在外偷情
有些人把家人寄来的信件一张一张好好收集
有些人二十四小时几乎在床上休息
有些人精神失常 因为受不了打击
三个月如火如荼的漫长等待已过去
出狱后的我得面对三年的缓刑期
这也好 一生中第一次感觉到幸福
但生命中的考验何止如此我不清楚
我不知道 接下来还有什么会发生
翻开报纸的新闻又是看到放火杀人
还记得某年无意间发现的照片
上面有阿姨对男人施行KJ的恶心画面
这简直摧毁了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
我无法忘怀照片中那笑容多么 ***
我抵抗 胸口存在着不安及惶恐
我不断听到痛苦的声音在内心怒吼
**Life's a struggle 日子还要过
品尝喜怒哀乐之后 又是数不尽的troubles
Everyday 有多少问题要去面对
有多少夜 痛苦烦恼着你无法入睡…
**Life's a struggle 日子还要过
品尝喜怒哀乐之后 又是数不尽的troubles
Everyday 有多少问题要去面对
有多少夜 痛苦烦恼着你无法入睡…
不论我走到天南 不论我走到地北
不论我走到哪都见识到人心的虚伪
It's kinda funny 在人的眼里只有money
外表好像要帮你 却只是想帮他自己
笑容可掬的脸后面 谁知道是个狼心狗肺
连朋友都能背叛 因为只有名利合他口味
她说她爱你的时候讲的是问心无愧
搞不好她爱的是你身后的荣华富贵
你可曾困惑 在你身旁谁是敌是友
对你落井下石的可能就是你的挚友
你可曾经历 当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
平常跟你称兄道弟的人都突然失踪
亲爱的神 伟大的神
你可以怪我想法太过无知 但我只是人
我不信人 因为人也不信我
不要问我为什么 我最多只能告诉你这就是我
生命像海浪一样有时高有时低
你是否告诉自己坚强渡过各种时期
我从命运的天台放眼却看不到星空
漆黑的天空压在头顶使我不得轻松
在我心中 找不到一个安静的角落
我不能再沈睡下去 良心彷佛在笑我
它在说:有几天几夜老妈曾经为你以泪洗面
老爸他只顾己见 希望之火只见熄灭
我接起 *** 是老爸憔悴的声音
虽没见面却不难想像他当时的神情
刚听完他最近失业的消息
脑海里马上浮现祖母的话 警告我一定要争气
我已经放弃所有哭的理由
因为我早就习惯冷漠活在无情的现实里头
人生要如何起头?改变要如何起手?
当活在泥沼中 要如何才能金盆洗手?
**Life's a struggle 日子还要过
品尝喜怒哀乐之后 又是数不尽的troubles
Everyday 有多少问题要去面对
有多少夜 痛苦烦恼着你无法入睡…
**Life's a struggle 日子还要过
品尝喜怒哀乐之后 又是数不尽的troubles
Everyday 有多少问题要去面对
有多少夜 痛苦烦恼着你无法入睡…
**Life's a struggle 日子还要过
品尝喜怒哀乐之后 又是数不尽的troubles
Everyday 有多少问题要去面对
有多少夜 痛苦烦恼着你无法入睡…
**Life's a struggle 日子还要过
品尝喜怒哀乐之后 又是数不尽的troubles
Everyday 有多少问题要去面对
有多少夜 痛苦烦恼着你无法入睡…
Uh...Life's a struggle
yeah...Life's a struggle
三:为何我 歌词
人物档案
卢绮萍,77岁,广州人。
退休前,她当过美术
从“卢阿姨”变成“卢导”,卢绮萍用好奇心与行动力不断创作,把老年活成了少年。
卢绮萍今年77岁,从60多岁对短视频产生兴趣,如今她已经成为拍摄60多部纪录片的“卢导”。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乐到老,她的人生,在夕阳时刻依旧绚烂。
卢绮萍从小热爱文艺。8岁就已经会唱《黄河大合唱》的所有篇章;初中是广州市少年宫小海鸥艺术团戏剧队的一员;后来喜欢上了摄影,自制“暗房”冲洗照片;上世纪90年代,卢绮萍跟着著名画家陈永康学国画。古稀之年,她又兴致勃勃自学起拍纪录片来。
吸氧也要拍片
小时候,父亲带小绮萍去看电影,光《冰山上的来客》就看过6遍,因为热爱,她学会了影片中所有的歌。
2006年,已经退休的卢绮萍看到朋友用“会声会影”剪辑旅行短片,她兴奋地发现:原来只需一个软件,就可以把生活影像拼接出一个小视频。60岁的她由此迈上短视频 *** 的学习之路。

一万小时定律在她身上也施了魔法,随着岁月流逝,她对“拍片子”越来越有感觉。2015年,卢绮萍与老伴游玩太古仓,忆起1969年自己和小伙伴们正是从这里登船前往海南岛。那时的太古仓破烂不堪,如今却成为网红打卡地,卢绮萍萌发了一个念头——要给太古仓拍一部纪录片。
说拍就拍!彼时已经70岁的卢绮萍与将近80岁的老伴拿着机器,早出晚归、日复一日奋战在太古仓。从黄沙码头到白蚬壳码头,她来回坐了3趟水巴,就为了把全长321米的码头岸线全部拍下来。
拍纪录片,全景镜头必不可少,为了拍到珠江全景,她和老伴爬上33楼天台。拍完下楼时,大风把阳台门“啪”的一声关上了,楼梯间瞬间黑咕隆咚,两位加起来有150岁的老人互相搀扶着一级一级慢慢下,生怕稍有疏忽,就会滚下楼……
最“疯狂”的阶段,就连在医院吸氧她也能找到拍摄的灵感。那时老伴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髌骨粉碎性骨折,做了两次手术,都是卢绮萍在一旁照顾,“70岁照顾80岁,很累,有一次头晕得都站不稳了,护士就给我吸氧。就这样我也没忘记拍片,我把老伴从受伤到治疗到康复整个过程都拍了下来,做了一部叫《骨折以后》的片子。”
实操之余,卢绮萍意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她先是到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一群“90后”一起,旁听了两个学期的研究生班《纪录片研究》公开课。又到广州图书馆看了60多本书籍,深入学习纪录片相关知识,“有些书一看就是几个月,反复看,一直续借”。
拍曲艺茶座:
浸润在粤曲里的慢时光
2019年,广州图书馆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成立,卢绮萍成为“影像广州七十年”口述历史主题培训工作坊第一届学员,在策划选题时,她想到了自己20多年的老友——粤剧“大老倌”钟康祺。
炎热的七月,卢绮萍一个人背着器材,辗转于地铁和公交之间,花了几个小时来到钟康祺位于南沙的家,一拍就是9个小时。那天,她与钟康祺夫妇俩聊得很尽兴,粤剧的发展史,通过“大老倌”钟康祺的口述,被生动地记录下来。
回望过去,卢绮萍与粤剧一直有着不解之缘。少女时期,她与同学总喜欢在晚自修后去人民戏院等红线女演出散场,“就像现在的‘追星族’一样”。1956年,薛觉先先生在人民戏院的舞台上演出《花染状元红》时,突然双脚麻痹,几乎跌倒,但他仍坚持演完全剧并坐在椅子上向观众谢幕。送院后第二天即因患脑溢血不幸离世,那时,送别薛觉先的队伍从楼下马路经过的画面,卢绮萍至今忆起仍然是历历在目……
红线女、薛觉先……那些年少时期心中的“明星”,如今在卢绮萍的影像里“复活”了。她有了一个心愿:多拍点粤剧题材,用纪录片的形式去讲好传统艺术的故事。
202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卢绮萍发现从1963年就开始拉二胡、玩粤曲的老同学陈士风至今仍在曲艺茶座演出,她感到佩服又好奇,立刻决定去看看老同学的演出。
在泮溪酒家,卢绮萍见到了在曲艺茶座担任乐队“头架”的陈士风。
曾经,去酒楼的粤剧茶座听曲,是“老广”的日常消遣。上世纪90年代鼎盛时期,有陶陶居、莲香楼、南园酒家等二十几家曲艺茶座,如今,这一饮食传统文化却逐渐没落。近几年,广州曲艺茶座逐渐消失,仅存“泮溪酒家”。
在这里,卢绮萍看到老茶客们每天雷打不动地来到现场,叹茶,听曲,听到喜欢的还会上台“派利是”,保留着老一辈广州人对曲艺茶座最珍贵的“传统”。那份情怀,令卢绮萍心里很感动,“这些人为什么要坚持?为什么能坚持?我想找到答案。”由此,卢绮萍的第二部长片《最后的曲艺茶座》正式开拍。
开拍之前,卢绮萍查阅了大量资料,梳理出对粤曲百年历史的清晰思路。影片中,茶座主理人、表演者以及老茶客们娓娓道来,能够让人深切感受曲艺茶座曾经的辉煌与落寞。“我是带着感情去拍的,真的很想去帮助他们。”卢绮萍欣慰地告诉
年龄算个啥:
“我一个人就是一个团队”:
70岁老人开拍纪录片,总有许多人表示敬佩。但在卢绮萍看来,自己只不过是在追梦而已。
找题材、联系采访、背着十几斤重的器材出门拍摄、录音、整理素材、剪辑……导演之路上,每一步都是艰难的。但她却乐此不疲,对这一行,她始终保持着好奇心与求知欲。
平常,遇到技术难题,她就请教网络,或向身边的老师、年轻同道学习;“我有一个同学是内蒙古的,我们没有见过面,是在纪录片研究中心的线上培训认识的。我碰到什么问题,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向他请教,他总会告诉我怎么解决。”
朋友的无私帮助让她感到温馨,而家人的支持更是卢绮萍拍摄路上的坚强后盾。八旬老伴陪着她出门拍摄,帮忙扛机器。儿子则负责投资、买器材,成为她每一部作品的“出品人”。就算是出差在外地,只要她有需要,他也会随时随地帮母亲异地叫车。“我拍片子,他们从来没有反对过,也从来不会劝我放弃。”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高强度的工作卢绮萍渐渐感觉吃不消。“去年上半年,我突然全身疼痛,如果疼痛顶级是5度,我至少有3.5度。但皮肤表面是好好的,也找不出原因,索性吃点神经方面的药就不管了。好点了,还是继续剪片子。”“是否想过找个助理?”面对
卢绮萍笑着说,很多人会把年龄当成限制。但她反而觉得,只要是做喜欢的事情,你就会快乐!无需太看重年龄。“打麻将可以,广场舞可以,带孙子也可以,只要你喜欢就去做!世界上的事情,只要你去做,你就肯定能学会!我就相信这一点。当然,能学到什么水平另当别论。”
是广州给了我“天时地利人和”
2018年,在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我第一次采访卢阿姨。那时候的她,是“金红棉影展”的资深观众,刚开始试水拍纪录片。采访过程中,卢阿姨把机器架在旁边,“我要拍下来!”是我俩初见时她说的话,也是我在这些年里听到卢阿姨说过最多的一句话。
多年来,我有幸见证了卢阿姨一步步走向“卢导”的过程。身材并不高大的她,总是乐此不疲地背着相机和三脚架,走到哪拍到哪,七旬高龄却依然愿意直面各种困难,不断创作出新作品,那种孜孜不倦、乐于探索的精神,令人敬佩。
她说,能在70岁成为纪录片导演,要感谢广州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是这座城市给了她创作的 *** 和拍片的灵感,是这座城市为市民提供了众多的公共学习资源,是这座城市里的业内大咖以及志愿者们,无私地给予她关心和帮助,才让她在七十岁的年纪,开出梦想之花。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
图、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
版权声明:免责声明:本文来源网友投稿及网络整合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17651307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