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一句出自唐代杜甫的名言,表达的是只有经过艰难险阻,才能达到美好的目的。人生路上有很多难关需要我们面对和克服,有时候困难会让我们感到绝望,但只有坚持下去,才能领略到生命的价值和美好的意义。
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意思
这道题我会!上学的时候学过,这句话的意思是: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
这句话出自于哪里呢?——唐代·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完整的原文是这样的: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我给大家把翻译也放出来了,便于大家理解:
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
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这里有一些我觉得比较重要的词汇,单独解释给大家看:
曾经:曾经到临。经:经临,经过。
难为:这里指“不足为观”“不值得一观”的意思。
除却:除了,离开。这句意思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此句与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经接触过的一段恋情。
取次:草草,仓促,随意。这里是“匆匆经过”“仓促经过”或“漫不经心地路过”的样子。不应解释为“按次序走过”。例:宋陆游《秋暑夜兴》诗:“呼童持烛开藤纸,一首清诗取次成。”元朱庭玉《青杏子·送别》曲:“肠断处,取次作别离。”
花丛:这里并非指自然界的花丛,乃借喻美貌女子众多的地方,暗指青楼妓馆。
半缘:此指“一半是因为……”。
修道:指修炼道家之术。此处阐明的是修道之人讲究清心寡欲。
君:此指曾经心仪的恋人。
如果只看文章的话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其中的意思,那么我们就得结合文章当时的创作背景来解读:
本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贬官江陵府士曹参军时。一说
既然说到这了,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评析一下这篇文章: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上是说看过“沧海水”、 “巫山云”之后,其它地方的水和云已经很难再入诗人的眼底了,实际上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让诗人动心的女子了。诗人借“沧海水”、 “巫山云”这世间绝美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爱妻坚贞不渝的感情,表现了夫妻昔日的美好感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意境深远、意蕴颇丰,情感炽烈却又含蓄蕴藉,成为人们喜欢借用的一副联语,后来不仅用来表达爱情深厚坚贞永固,还常被人们用来形容阅历丰富而眼界极高。这首诗也从客观上进一步提升了人们对沧海之水巫山之云的认识。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像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第三句以花喻人,即使走进百花盛开、清馨四溢的花丛里,也懒于回首无心去欣赏那些映入眼帘的盛开的花朵,表示对女色绝无再留恋眷顾之心。第四句承上“懒回顾”的原委,含蓄地说:一、他对世事看破红尘修道的缘故;二、因为失去心爱的人,再不会动心于其他的芳草繁花,这是悲痛无法解脱的感情上的一种寄托;“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修身、修德、治学的一种自 *** 守。“半缘修道”、“半缘君”所表现的忧思之情,完全是一致的,这样写更觉意蕴深厚。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曾经沧海”二句尤其为人称诵。
最后,关于这篇文章的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出自唐代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
解释: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
本句赏析:诗人借“沧海水”、 “巫山云”这世间绝美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爱妻坚贞不渝的感情,表现了夫妻昔日的美好感情。
原文: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译文:
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
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其中注释:
曾经:曾经到临。经:经临,经过。
难为:这里指“不足为观”“不值得一观”的意思。
除却:除了,离开。这句意思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此句与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经接触过的一段恋情。
取次:草草,仓促,随意。这里是“匆匆经过”“仓促经过”或“漫不经心地路过”的样子。不应解释为“按次序走过”。例:宋陆游《秋暑夜兴》诗:“呼童持烛开藤纸,一首清诗取次成。”元朱庭玉《青杏子·送别》曲:“肠断处,取次作别离。”
花丛:这里并非指自然界的花丛,乃借喻美貌女子众多的地方,暗指青楼妓馆。
半缘:此指“一半是因为……”。
修道:指修炼道家之术。此处阐明的是修道之人讲究清心寡欲。
君:此指曾经心仪的恋人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贬官江陵府士曹参军时。一说
二:增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意思
这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句诗句。
它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表达了
三:除却巫山不是云意思相近的诗
在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过程中,古诗词一直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虽然学习古诗词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增添不了多少用处,但是却可以培养我们的情趣,让我们对文化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只不过这可苦了老师们,因为有些古诗词中的内容不便于孩子们理解,为了保护孩子的童真,老师们可是要下一番工夫进行甄别。
比如《木兰辞》中“对镜帖花黄”这一句就并不像文字所描述的那样简单,这句诗的背景是木兰从军12年后回到家乡,可能大家都会觉得木兰对镜帖花黄是因为她终于恢复了女儿身,可以好好梳妆打扮一番了。其实“帖花黄”在古代的意思是“黄花闺女”,木兰之所以帖花黄其实是为了表达自己仍旧还是处子之身。不过很多老师为了不引起误会,通常都会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省略,其实如实告诉学生并没有什么不妥,这样反而有助于学生对木兰有更深入的认识。

老师们不愿意过多讲解的古诗除了《木兰辞》之外,还有唐代大诗人元稹的《离思五首》,其中的千古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想必大家都十分熟悉。不过这首知名度极高的诗并没有被选入教材,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一首著名的悼亡诗,其悼念对象正是元稹的发妻韦丛,在公元802年,出身豪门的韦丛下嫁给一无所有的元稹,他们二人琴瑟和鸣,虽然婚后生活过得比较拮据贫穷,但是感情却一日比一日好。韦丛和元稹一起同甘共苦度过了7年的日子,然而好景不长,韦丛因病去世,元稹痛不欲生,于是选择以五首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悼念之情。
这首诗的意思是,经历过了大海的波澜壮阔,就不会再被别处的水所吸引,陶醉过巫山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雨就再难称得上是云雨。虽然时常在花丛中穿行,但是我却没有心思赏花,一半原因是我已经修道,另一半原因则是我对你的无时无刻的思念。
这首诗描写出了元稹对妻子的追思之情,实在是闻者落泪,听者悲伤。如此富有感情的一首诗,为什么老师们却不愿意深入讲解呢?原来一切都只因为第二句“除却巫山不是云”,“巫山云雨”是一个特定的意象,出自宋玉的《高唐赋》,后世常用这一意象表示男女之间的欢爱。所以面对这样的诗句老师不便深入讲解也是情有可原。
其实这首诗从整体来看无疑是一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悼亡绝唱,不但是元稹诗作中的巅峰之作,纵观唐诗宋词,咏情之作可望其项背者也少之又少。所以早就有学者表示应该把这首诗放进课本里,不过很多家长却对此顾虑重重,认为这些内容过于成熟,不适合孩子学习。其实在我看来,其实只要老师好好引导,孩子们一定能够正确理解这首诗。
版权声明:免责声明:本文来源网友投稿及网络整合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17651307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