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 一代雄主 被其子围困沙丘 三月无食活活饿死

 内涵001   2023-04-12 13:40:35   0 人阅读  0 条评论

赵武灵王 一代雄主 被其子围困沙丘 三月无食活活饿死

本文核心词:

赵国,战国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一定时期内是东方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在赵国的发展史上,数代国君殚精竭虑,而其中出力最大的要数赵武灵王,在他的手上,灭胡林、楼烦、中山,版图 空前扩大,但就是这样一位雄主还不到晚年却落得个活活饿死的凄惨下场。

赵武灵王一:少年即位,力挫群雄

赵肃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26年),肃侯去世,秦、楚、燕、齐、魏各派精兵一万来参加葬礼。此时赵武灵王赵雍刚刚继位,就面临亡国之危,年仅15岁的他能担当大任,解除危机吗?答案是肯定的,临危不乱的他,采取强硬的军事态度,外加灵活的外交政策,迅速稳定局面,各诸侯知事不可为,吊唁完,匆匆退兵回国了。

赵武灵王初次登上政治舞台的表现可以说是满分,这次政治考验以极为优秀的成绩通过,表现出了一个优秀政治家的素养。

二:胡服骑射,强国强兵

赵武灵王极具有冒险精神和进取心,为了战胜四周强敌,他多次深入胡地,观察学习胡人战法,他发现胡人服饰特别适合战斗,骑射本领高强,于是决定在国内推行胡服骑射。

可想而知阻力是非常大的,我们知道春秋战国虽然礼崩乐坏,但是周朝之外大家称之为蛮夷,是鄙视链的最下层。中原各国是看不已这些蛮夷的。你说你堂堂诸侯大国学习北方蛮夷的服饰习俗那还得了。所以一提出这个政策满朝反对,特别是他的叔叔公子成。所以为了尽快的推行这个政策,他需要说服他的叔叔公子成,公子成是肃侯的弟弟在朝堂有很深的威望,只要说服了公子成,那么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了。

通过推心置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谈话,最终公子成接受了赵武灵王的提议。第二天在朝堂上大家见国君和公子成都穿胡服,于是也都穿胡服了。通过这种自上而下的推行胡服骑射,赵国军事实力得到极大地增强。

公元前310年赵国地图三:收林胡、楼烦,灭中山,版图空前

赵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武灵王开始攻占中山国土地,由地图可以看出,中山国嵌入赵国腹地,对赵国的威胁是最大的,可以说是心腹大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要对付中山国。在这其中赵国还收服了北边的胡人,林胡和楼烦,西北边的疆域扩大到云中、九原一带。终于在公元前296年,即惠文王三年,灭掉了中山国,除去了心腹大患。

公元前290年赵国地图四:主动退位,废长立少

(一)主动退位,赵武灵王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极具冒险和创新精神的人。在赵武灵王二十七年五月(公元前299年)退位,立小儿子赵何为王,此时他才41岁,身强体壮,远远没有达到退位的年纪,而且我们说在古代极少有君主愿意主动提前退位的,大多数退位是政变的禅让,那是没有办法被逼退位,生前提前退位是有极大的政治风险的,所以赵武灵王实际上也是退而不休。而且传位对象是小儿子,大儿子赵章太子之位被废,这也为他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下面我们探究一下,他退位的原因。

赵国自从三家分晋立国以来,几乎每次国君交替总是腥风血雨。赵襄子死后传位给侄子,而赵襄子的弟弟桓子就不服,史书记载“襄子弟桓子。逐献侯,自立於代,一年卒。国人曰桓子立非襄子意,乃共杀其子而复迎立献侯”;武公死后立侄子赵章也就是敬侯,但是自己儿子赵朝不服,于是又是作乱,“敬侯元年,武公子朝作乱,不克,出奔魏”;敬侯死后传位给成侯,公子胜和成侯争位,“成侯元年,公子胜与成侯争立,为乱。”可以说每次权力交替都是有公室人作乱,且多数是兄弟。

那么我猜想赵武灵王提前退位的一个原因是想对新王扶一把,特别是赵何才十来岁,他的想法是只要自己活着一定能够避免王室互相攻伐。当赵惠文王有足够的实力时,那么那个时候就可以放手放权了。赵武灵王的安排也是为了增强新王的实力,“大夫悉为臣,肥义为相国,并傅王。是为惠文王”把自己心腹大臣做新王的老师,可以说是用心良苦了。

至于第二个原因,可能是赵武灵王为了集中精力处理军事问题如灭中山国,让赵惠文王处理国政,自己专心去打仗。毕竟做国君不止要开疆拓土还要处理民政,这些都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赵武灵王是具有冒险精神的人,《史记》记载他偷偷的潜入秦国假装是使者面见秦王,“主父欲令子主治国,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於是诈自为使者入秦。秦昭王不知,已而怪其状甚伟,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而主父驰已脱关矣。审问之,乃主父也。秦人大惊。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观秦王之为人也。”

从他敢深入秦国面见秦王可以看出他的胆略确实异于常人,说一声真豪杰也不为过。也是在他退休后主导了灭中山国的战争。但是这么做也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赵武灵王实际是退而不休,自称主父,那么赵国就有两个权力中心,那么作为下臣该听谁的,看起来主父主军事,赵惠文王主政事,这么安排很稳,其实也是不稳的,一个是赵武灵王改革得罪的贵族臣子,一个是大儿子的野心,这个平衡迟早会被打破。也就是赵武灵王的想法很好,但结果不如人意。

(二)废长立少,赵武灵王的大儿子赵章的母亲是韩国宗室女,这个可以看作是政治联姻,本来赵章的太子位很稳的,也没有犯大错,可惜天算不如人算,赵何的母亲吴娃很得赵武灵王的宠爱,所以赵何生下来之后,赵章的太子之位被废了,之后吴娃死了,赵武灵王又觉得赵章有点可怜,所以封长子章为代安阳君。

在惠文王四年的时候,看着大儿子向小儿子行礼,心里不是滋味,又想提高大儿子的待遇,书中记载“四年,朝群臣,安阳君亦来朝。主父令王听朝,而自从旁观窥群臣宗室之礼。见其长子章劚然也,反北面为臣,诎於其弟,心怜之,於是乃欲分赵而王章於代,计未决而辍。”其实说实话这不该是一个合格政治家的想法。

不过考虑到赵武灵王不是一般人,他能改革做到胡服骑射,提前退位,敢假扮后独自面见秦王,对吴娃也爱得深沉,说明他是一个有情的人,不是冷酷无情的人,做事不按套路出牌的人。但是有一句话就是做国君不心狠手辣,冷酷无情,位置坐不稳。他对两个儿子的做法为他的下场埋下了伏笔,成为两个儿子势力斗法的牺牲品。

五:英雄一世,惨死沙丘

赵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一起在沙丘游玩,两人住在不同的宫殿,赵章和田不礼阴谋作乱,首先假传赵武灵王的话说要召赵惠文王进宫,为谨慎起见,肥义先入宫,被杀,高信和惠文王赶紧退走,公子成和李兑从邯郸来调集周围地方的兵马将公子章和田不礼这些人全部杀死。在杀公子章时,公子章逃到赵武灵王的宫殿里,赵武灵王收留了他,然后宫殿被围困,公子章也被杀死,公子成和李兑怕赵武灵王怪罪,所以把赵武灵王一个人留在宫殿中,等他活活饿死,赵武灵王在宫中找吃的,没有了打麻雀吃,最后过了三个月还是饿死了,享年四十五岁,一代雄主,英雄一世,最后落得个饿死的下场,令人叹息。

赵武灵王的非正常死亡对赵国的打击是巨大的,首先失去了一位英明的君王,其次很多臣子被清算,削弱了赵国国力。从后面赵惠文王的表现来看远远比不上赵武灵王。

很多人有疑问,赵武灵王被困三个月为什么没有人救他,以及为什么不直接杀死?我有以下几点猜想,第一赵武灵王被困的消息应该是封锁了的,而赵武灵王已经退位几年,就算有忠于他的人估计也多是北部边境的将领,他们没有得到赵武灵王被困的消息。

公子成和李兑不希望赵武灵王活着,君少则好掌权,如果赵武灵王活的太久,他们就不能专权了,所以赵武灵王的支持者不多,反对派倒是实力强大,那么赵武灵王被困饿死,作为儿子的赵惠文王知不知道呢?肯定是知道的,但是他也不敢不愿救赵武灵王,当时的赵惠文王才十四岁左右,还没亲政,主要靠大臣辅佐,对朝堂也没有掌控力,就算知道李兑和公子章围困赵武灵王也做不了什么,如果肥义活着倒是有可能。

第二赵惠文王也恼怒赵武灵王收留赵章,今天这个局面很大程度是要赵武灵王负责,所以他也不愿意救赵武灵王,但是大家都不愿意担上弑君的名头,杀了赵武灵王其他国家就有理由讨伐赵国,弑君弑父天理不容啊。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六:启发

第一个教训,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奴隶社会,作为君主,生前退位的风险极大,就算用意是好的,可能也会好心办坏事,君权至上不允许同时有别人的权力和君主一样大,特别是退而不休,就会出现两个权力中心,有人说乾隆爷提前退休了,但是乾隆没有放弃一部分权力,在活着,乾隆没有放权的,而赵武灵王放了大部分的权给赵惠文王。

第二个教训,立储上,废长立少是大忌,而且废了后还给了一定的权力,那么两方势必还会争权。真要废长立少,那么废了的人必须打到,不让他有机会指染君权。

赵武灵王自信过头,自以为自己能掌控全局,没想到翻车了,他高估了自己,却低估了人性。

感情用事,没有处理好两个儿子的权力分配,最终惨死,太可惜了,作为春秋战国杰出的君王,本可以有更好的作为,却被惨无人道地饿死,可惜可叹。

举报/反馈

本文地址:https://www.neihan001.com/mszs/77532.html
版权声明:免责声明:本文来源网友投稿及网络整合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1765130767@qq.com.
  •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