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遗迹 二
本文核心词:文物,人文历史
2018.8.20
1、中山王墓
中山王墓是战国时期的中山国王陵,年代约为公元前4世纪末,位于河北省平山县城北的灵山下。中山国晚期都城灵寿的故址发现于1974~1978,并发掘两座王陵。墓为带两出墓道的中字形墓,石砌椁室,墓壁抹草泥并用白粉涂饰。墓的上部都有夯筑的高大封土,其上再建“享堂”。两墓附近还有陪葬墓和车马坑,主要椁室两侧的藏器坑发现有随葬品,出土有铜礼器、陶礼器、帐构、漆器等。陵墓布局和椁室内出土的中山王兆域图铜板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王陵的形制和规模,以及了解中山国的历史和文化有重要意义。
2、湖南道县玉蟾岩
潮南道县玉蟾岩是指约在公元前13000~11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岩洞遗址,位于湖南道县,面积100余平方米。文化堆积厚1.2~1.8米,自然堆积层次近40层。发现烧灰堆等遗迹,遗址出土少量陶器和稻谷遗存以及石、骨、角、牙器、动物骨骼等。陶器制作粗糙,烧成温度低,陶土中多含石英砂砾个别可复原者为圜底釜形器,为中国已知最早的陶制品之一。出土的稻谷遗存,兼具野生稻、籼稻、粳稻的综合特征,是一种由普通野生稻向初期栽培稻过渡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为迄今世界上已知年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实物。该遗址所见考古学文化是由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的一种表现。
3、成都金沙遗址
成都金沙遗址是商周时代遗址,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7世纪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一一古蜀王国的都邑,位于成都市西郊苏坡乡金沙村。遗址所清理出的珍贵文物多达千余件,包括金器30余件、玉器和铜器各400余件、石器170件、象牙器40余件,出土象牙总重量近一吨,此外还有大量的陶器出土。这些文物绝大部分约为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少部分为春秋时期。成都金沙遗址与三星堆有着较为密切的渊源关系。
4、琉璃河遗址
琉璃河遗址是西周时期的重要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县琉璃河镇北1.5公里的台地上。该遗址面积约500余万平方米,于1940年被发现。1970年人们对其进行了发掘,发现建有城墙,城外有壕,城内有房基,又在城附近发掘了200多座墓葬。其中大型的墓葬设有墓道和陪葬的车马坑,出土的青铜器上铸有“匽侯”(可能是周公的堂弟,也就是召公太保(bǎo)奭(shì)或其长子)铭文,这对推断封召公奭(shì)尹燕始封地的地望具有求要意义。
5、湾漳墓
湾漳墓是北齐皇室大墓,位于河北磁县湾漳村,墓葬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甬道和墓室为砖结构。墓室为单室,平面呈方形,四壁作弧状外凸,棺床设在一侧,有的顶呈四角指尖式。墓道、甬道、墓室壁画均用白灰涂抹,上绘彩色壁画。其中墓道壁画保存较好。随葬品多样,有陶俑、陶制禽畜、陶制模型、镇墓兽、陶瓷器、墓志等。
6、朱封大墓
朱封大墓是中国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山东龙山文化墓地,位于山东临朐(qú)的西朱封村。1989年后已被发掘3座大山,墓主是当时社会上有特殊地位的显贵人物,均有棺椁葬具。这三座大山的随葬品丰富,陶器有鼎、豆罍和蛋壳陶杯,玉器有钺、刀、簪、头(冠)饰,还有绿松石串饰、石镞、骨镞、骨匕等。其中一座墓的墓主,身旁有木边箱,脚下有木脚箱,主要随葬品放置在箱内。
7、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是南北朝至唐代佛教石窟寺,位下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的天龙山。从现存造像和《开皇石室铭》碑记考察,石窟创建于东魏末年,其后北齐、隋、唐相继开凿。洞窟开凿于东、西两峰山腰间,共有编号洞窟21个,以唐窟最多。东魏第2、3窟为一组双窟,方形平面,械斗顶,三壁三龛式。北齐第1、10、16窟均有仿木式前廊,主室方形,三壁三龛式。隋开皇四年的第8窟为中心柱窟,有仿木式前廊,中心柱四面开龛。其余洞窟均为唐代所凿。石窑内采用圆雕法雕出佛像,华丽美观,世称天龙山样式。
8、汴梁城
汴梁城是唐朝时的一个地方首府名为汴州,后发展为北宋的都城,位于大运河中枢的今河南省开封市。全城共有郭城、皇城和宫城三圈城墙,三城南、北中门在一条直线上,乃全城的中轴线。宫城南中门丹凤建有五个门洞,门楼两侧有朵楼。皇城北部有禁苑艮岳。城内建有“御街”,乃宫廷广场,其两侧有御廊和一些衙署,两旁可任人行走和游玩。郭城和皇城的街道均作长巷式,两侧的住宅、作坊和店铺都临街开门。管理者把若干街巷组为一厢,每厢又分若干坊,城内有8厢121坊,城外有9厢14坊,进行管理。
9、洛阳城
洛阳城,又称“九朝古都”,是夏商到后晋这13个王朝的都城。其历经1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有史以来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现存城址有夏都斟(zhēn)鄩(xún)、商城遗址、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及隋唐洛阳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东汉洛阳城呈纵长方形,共有12个城门和24条主要街道,每条街道分成三股,一般人只能使用左、右股主要宫殿有南宫和北宫,规模宏伟,有复道相连。北魏洛阳城废南北两宫制度,建单一宫城;城北建军事性的堡垒金墉城,同时在北城墙外壁设置许多墩台;在汉晋旧城外建郭城并划分为320个坊,进行管理,作为工商业区的“市”全部设在内城以外,并非“面朝后市“。
10、隋大兴城唐长安城
隋大兴城唐长安城是隋灭北周后,宇文恺在龙首原一带营建新的都城(今陕西省西安市),称大兴城,而后唐沿用之,改名长安城。唐末昭宗迁都洛阳,结束320余年的都城历史。长安城由外郭城、宫城、皇城和各坊、市等构成,以宫城、皇城、郭城的正南门构成南北中轴线,布局方正严谨,是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城布局的发展和完善。宫城置于中轴线北端沿袭了前代的传统,但是在宫城南面另筑皇城是从隋大兴城开始的。长安城内居于北部正中的宫殿区、居于坡头高地的官衙府邸与一般居民区相互隔离,等级分明,突出了帝王之居“建中立极“的都城建设理想模式,形象地体现了皇权至上和中央集权思想。城内里坊采用封闭式格局,四周建高墙,实行严格的宵禁制度,具有浓厚的军管性质。
11、秦咸阳城
秦咸阳城是战国秦和秦代的都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东15公里的咸阳塬上。因地处渭水北、九嵕(zōng)山南,故名“咸阳“全城东西长约12千米,南北现宽6千米。它由北塬向南面的渭河逐渐低下,在北部阶地即北陵或“北坂“的上下一带分布着宫殿建筑群遗址。它从秦孝公十年迁都于此至秦亡,均是秦国和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秦孝公十二年,商鞅营造冀阙开始,经过秦孝文王时(前250年)的宫馆阁道相连三十余里,最后到秦始皇仿造” 六国宫殿“和”咸阳宫“,咸阳城及其附近宫苑形成十分宏大的规模,其中秦始皇时最为鼎盛辉煌。遗址四周有夯土宫墙,但未发现城墙。该都城以咸阳宫和阿房宫最为著名。
13、侯家庄陵区
侯家庄陵区是指位于殷墟洹(huán)河北岸的商代后期王陵区,分西区(8座陵)和东区(4座陵),中间靠东有1410多座祭祀坑。该区先后共被发掘了6次。王陵有墓道1~4道,大者面积达700多平方米,基坑深10米以上,均设二层台、椁室、漆棺和腰坑。内大多有殉葬人或人牲,其殉人也有等级之分,或与墓主同穴,或分葬于椁室外、墓道夯土中或另设的土坑里。虽随葬品大多被盗,但出土数量仍很大,有青铜礼器、玉石器、骨角器、金器等。各墓均有殉葬人,最多者达160多人。该墓群对商代考古和商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关中唐十八陵
关中唐十八陵是指唐代帝王陵墓群。唐朝包括武则天在内共历21位皇帝。除昭宗、哀帝外,其余19位皇帝的18座陵墓(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乾陵)都分布在今陕西省渭河以北的乾县、礼泉、泾(jīng)阳、三原、富平和蒲城六县境内,东西延绵150公里。十八陵以都城长安(今西安市)为中心,自西向东呈扇形展开,南隔关中平原与秦岭遥遥相对。共同特征是坐北朝南,地势多为北高南低。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封土为陵和依山为陵。整个墓中建筑分别模仿都城中的宫城。每座都有完整的陵园设置,大致可分为玄宫、神道以及乳台以南的兆域3部分,在神道的两边和四神门外设有精美的石刻。各陵园南部,还设有大量的陪葬墓。这宏大的帝陵群反映出唐代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
14、唐太子公主陵
唐太子公主陵是指已发掘的唐中宗长子李重润即懿德太子墓、高宗子李贤即章怀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中宗复位后于神龙二年(706)将他们的坟墓迁至乾陵陪葬,均“号墓为陵“。墓地均有封土堆和围墙,以及规模较帝陵为小的神道。地下结构为斜坡式墓道、包括一段很长的隧道、隧道顶部开天井两壁设壁龛。墓室分前后两室,之间设甬道。墓之地下满设壁画,壁龛中除了各类陶俑之外,还有各种生活用具。随葬品以大量的陶俑为主,陵墓还使用方形有盖的石墓志。
版权声明:免责声明:本文来源网友投稿及网络整合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17651307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