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画教学必须了解的几点

 内涵001   2023-04-12 11:48:11   0 人阅读  0 条评论

儿童绘画教学必须了解的几点

本文核心词:绘画,教学,儿童,大师,课程

儿童学习美术, 呈现作品不是目的, 通过一种方法和手段来了解和培养儿童对事物的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和表现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才是目的。可以说, 儿童的美术教育并不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为著名的画家, 绘画其实是对儿童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等的一个辅助教育, 是全面方面育人的教育。

心理学家罗恩菲德提出教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 并强调通过美术教育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建议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 选题从兴趣出发。

兴趣

兴趣是人对某种事物持续地倾注积极感情的认识活动。儿童对某件事发生兴趣, 感情就会兴奋和愉快, 反之则会产生厌恶、烦闷的消极情绪。《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学要注重题材与学生的内在兴趣”。事实上, 兴趣与好奇心常紧密联系, 好奇心往往是引起兴趣的先导, 儿童对各种有意思的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 好奇心会激发他们的绘画热情。因此, 在教学中, 选择奇异的、能引起幻想的题材, 往往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此外, 以生活中儿童熟悉又充满感情的事物作为题材, 也会容易引发他们的想象。例如儿童熟悉且喜欢的动画故事、童话故事等, 这样的题材会让孩子们深刻的感受到绘画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验到过程的愉悦, 从而产生绘画的热情。正像阿恩海姆所说的:“一旦目标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耐心就没有止境”。

第二, 注重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力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 儿童在3岁时, 便能够用线条描绘故事中的形象, 此时的绘画仅仅是他们作为表达幻想和游戏的一种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开始尝试用图画来表达自己的意图。为了用线条创造出一个清晰的视觉形象, 他们会不断寻找所画图形与真实世界中物体的相似性, 并开始学会在图形的内部及延伸结构上添加细节或装饰。这时, 儿童的绘画经验随生理及心理的发展逐渐增加, 他们也开始认识到, 知觉经验的丰富性与绘画表现的简单性之间的差距。为了减小差距, 他们开始探索和尝试使用更为复杂的绘画语言。这个时期, 教师要细心洞察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和求知欲的增长, 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题材, 引导学生去观察事物, 并了解和掌握新的绘画语言, 对事物进行再创造。

第三, 切换视角变化构图。

切换视角

儿童绘画的构图主要是指儿童在整个画纸上如何分配形象, 如何有组织的安排这些形象。实验研究表明, 低龄儿童往往习惯将形象自由地散落于画纸上, 或者将形象像栅栏一样沿水平或垂直轴排列。他们很少关注形象的大小、远近和止点。随着年龄逐渐增长, 5岁时儿童开始计划自己的构图:他们会注意画纸的边缘, 会事先考虑把谁画在中间或其它的地方, 基底线也开始出现在画面中。事实上, 儿童绘画的构图形式往往是随意的。教师要做的, 是帮助儿童分析形象周围环境的关系, 引导他们学会协调画面物体间的相互关系, 提高他们的计划能力, 从而实现画面构图形式的丰富性。

第四, 不断练习空间层次

空间层次

儿童绘画的空间层次是与构图形式发展紧密联系的, 两者都处于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中。一般来说, 当儿童发现绘画中图形与背景的关系, 并画出一个与背景分化的完整图形时, 就已经创造出了一个图画空间。对儿童绘画的空间要求, 当然不能以成人的作为标准。儿童绘画的空间, 往往是从偏好水平方向的原则开始的。由于“视觉恒常性”的特点, 无论物体是以何种角度, 何种方位关系出现, 他们都是以正面、平行的方式来表现, 这就形成了儿童特有的“透明画”现象。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 “透明画”的现象逐渐改善, 在此阶段中, 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理解物体的前后关系。

结语

在教学目标上, 审美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最终的目标;在教学方式上, 应该多元化, 从幼儿的角度考虑, 因材施教;在每次绘画活动中, 我们要多让孩子动手,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激发孩子的创新能力, 多体验、多鼓励、多尝试, 少干涉, 激发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本文地址:https://www.neihan001.com/mszs/77246.html
版权声明:免责声明:本文来源网友投稿及网络整合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1765130767@qq.com.
  •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