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相遇
在声音中相知
敬请收听读创/深圳商报“读创诵读”
—————————▼—————————
朗诵:赵玉(读创/深圳商报《文化广场》编辑)
http://image.netwin.cn/cms/2022/12/27-14-47-215073.mp3
点击小三角收听
父亲的农事
作者:方钰霆
我的父亲是一个标准的农民,一辈子都在土地上忙碌,即使现在年逾七旬,依然在老家侍弄庄稼。在我的记忆里,一般是在正月十五以后,视气温情况选择有太阳的一天,父亲就开始准备爬犁和农具,牛是两家打伙的,在耕种以前还要协商好谁家几号,到了那一天我一般还要拿一只塑料桶跟在后面,因为经过一个冬天的成长,水田里会冒出来很多的泥鳅和鳝鱼。
对秧田的整理是一项很细致的工作,除了精耕细作之外,绿肥和农家肥的施放必不可少。将去年选好的稻种,放在蛇皮袋里,用绳子困扎好,放到屋前的水塘浸泡十分钟,然后放在大门口边上的木架上,等到第二天再重复一次,直到稻种发芽。选择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父亲将秧田再整理一遍,撒上发芽的稻种,用塑料薄膜盖在上面,直到秧苗长到3-5寸长,时间刚刚好即将来到芒种,阳历一般在6月。
插秧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节日,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这一天,因为妈妈会在这一天准备很多好吃的招待帮忙的乡亲,有过完年都舍不得吃的腊肉、腊鱼,有新鲜的竹笋,还有妈妈亲自打的豆腐。
夏天是父亲最忙的时候,不仅要管几亩水田的灌溉、除草、打药,还要在山坡地上种秋玉米、红薯以及全家吃用的蔬菜,基本没有空闲的时间。其中最忙的属二十四节气中芒种前后,农谚云: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芒种芒种,先收后种,连收带种。二十四节气中,没有哪一个节气像芒种这样,让人们同时分担、分享稼穑的艰辛和欢愉。
记得那时候每逢芒种,学校都要放农忙假,黎明,伴着全村的鸡鸭鹅叫,父亲早早起床下地,母亲的眼中既有对劳作收获的期待,也有对不能让大家吃饱吃好的愧疚。日子在这愧疚和期待的轮回中被揪成一段一段,不断回放在记忆的屏幕上。原来,世界上最美的季节不是秋天,而是站在能够望见秋天的地方,看着种子发芽、出土、拔节、抽穗,知道秋天的地里有足够饱满的惊喜。
而秋天则是欢喜的季节,绝大部分农作物都要收割、晾晒、储藏,直到下起第一场雪。花生、大豆、玉米、地瓜,摘了一拨又一拨的红豆、绿豆,花开没完没了的芝麻,插补在田边地头的南瓜、坡豆角儿等等农作物,全都脚赶脚的相继成熟。此外,高粱、大豆、芝麻等作物的收割,摘绿豆、红豆的工作,也往往穿插或贯穿于主作物的收获期间。南瓜、坡豆角之类的附属作物,通常是在傍晚收工时顺便摘回家。
一年四季,父亲都在土地上忙碌,而我已从小村走了出来,走出了故乡那个叫大屋方家的小村落。当初我用自己的双脚迈出小村一步一步走向外面世界的时候,我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言说不尽的迷惘和孤独。当然更多的是对命运的不屈,不甘心一辈子束缚在一成不变的日子里,但不知为何却又始终魂牵梦绕。父亲的农事还在继续,一年又一年,父亲的年岁也在一岁又一岁地增加。有时我就想,父亲的农事其实就是父亲的人生。一旦有一天父亲不再操持他一生钟爱的农事劳作了,也许父亲真的就老了。
【作者简介】
方钰霆,70后,湖北嘉鱼人,湖北省作协会员。发表作品100多万字300多篇散见《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经营报》《中国审计报》《中国电视报》《中国应急管理报》《华西都市报》《春城晚报》《南方都市报》《深圳特区报》《星星诗刊》《延河》《散文诗》《浙江诗人》《速读》《参花》《九头鸟》等近百家报刊杂志,著有诗集《裸琴》《南方的花园有阳光》,散文集《花样年华》《人间知味》《读城记》等。
审读:喻方华
版权声明:免责声明:本文来源网友投稿及网络整合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1765130767@qq.com.